大河艺术家

网上展厅 作品集 相关报道

艺术家简介

杨杰,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学学士,研究员。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收入多种作品集和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碑

中原书风的守望者——杨杰书法蠡评

大河艺术网 2021-11-17 16:38:05

  文/姜寿田

  虽然在当代书法审美观念上,很多学者包括书家都不赞成书法地域概念,认为地域书风在当代信息社会已不可能存在了。但是应该承认,除了由于国展的权威统合而使当代书法表现出某种审美趋同外,如在河南这样书法传统深厚的地区,书法的地域性特征仍顽强地存在着,这是一种来自传统集体无意识文化原型反映,是一种传统文化基因在文脉中的显现。因此,河南书法亦今亦古,而始终在骨子里保持着强烈的古拙之气。河南书家普遍擅篆隶。其篆隶之气厚,非南方书家所能望其项背。这即是阮元在<南北书派》中论到的中原古法。其特征为“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因此,中原古法,在笔法上体现的气厚与重于碑版仍构成当代中原书风的审美核心。对古拙朴厚的审美追求,发乎中原文化内部,也是本土文化/审美的重要体现。它潜隐于中原书家的深层心理结构,成为强烈的文化、审美情结。因此河南书家对中原地域书法传统秉承有一种近乎信仰的坚守,这是来自中原皇天后土的信念所托。

  杨杰是河南书协历任主席中唯一一位女性,并且以文联主席兼任书协主席,这充分体现出具有卓荤的领导才能,同时也表明书法在河南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及整个河南书坛对她的信任。

  河南作为全国书法重镇,在全国书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担任河南书协主席堪称重任荷肩。既要具有时望及创作才能,同时又要具备统领全局的宏观意识与领导能力,杨杰无疑两方面兼具。长期担任文化界领导,使她对河南文化界懂得,熟悉并注以深情;而作为书法家,近四十年对书法的笃诚固守及所取得的实绩,也使她深为书界所称道。

  因而,可以说杨杰是在中原这块古老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书家,她有着强烈的中原传统文化情结,这是她书法创作的文化基点。因而从中原传统文出发来面对接受书法传统,便成为杨杰书法创作的肇端,这也为杨杰一代河南书家的书法创作平添了一种文化厚度与价值理念。也就是说,杨杰一代书家,对书法的选择与他们的人生境遇与文化信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选择了书法,书法成为他们的精神碑铭。伴随着人生的艰苦磨砺,而成为他们文化信仰的重要部分,并由此照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也许只有从以上立场来观照杨杰书法,才能走近她的书法世界,也才能够理解书法之与她的人生的意义。杨杰出身于干部家庭,父亲是县委书记,但她完全靠自身的艰苦努力与自律,几乎没有依靠家庭的帮助来为人生作铺垫。同时赶上特殊的年代,她小学三年级文革开始,学校停课,复课后就在就读的小学的戴帽初中上了一年多便参加了工作。在这之后,她经历从学徒工,汽车修理工,到打字员、团干等,挣21元工资养家,种种人生磨炼,直到1979年考上郑州大学中文系,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杨杰对书法的爱好也就是在她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缘,她参加了新乡图书馆举办的书法讲座,受到了讲课老师冯志福、丛迈、锻炼等的指引。当时他们还是河南书坛年轻的书家。她开始写柳公权的《神策军》、《玄秘塔》和《圣教序》、《兰亭序》,书法由此走进了她的心灵。

  在郑大中文系四年的学习,使她的文学才华与书法爱好得到双重的升华。她的文学作品开始在《奔流》等全国一流文学期刊上发表;她参加了郑大书画社,与著名书法理论翟本宽的相识使她开始从理论层面认识书法。同时参加外教,教外国人学习书法,这无疑是一段重要书法经历,加深了她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提升了她的书法水平。也就是在大学期间,她参加了81年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当代书坛很多名家都参加了那场重要书法竞赛,如曹宝麟、陈振濂、王冬龄,白谦慎,华人德,鲍贤伦等。这场书法竞赛如此重要以至已被载入当代书法史册,而杨杰于此也开启了新的书法追寻。

  1983年,杨杰大学毕业,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她可以优先选择工作。对文化的热爱,使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文联工作。她回忆调侃说,当时她还是一个十足虔诚的文艺青年,所以选择到文联工作便是很自然的。开始在文联组联处工作,这不是她的意愿。她要求来文联只想去《奔流》杂志当个文学编辑。但组织说新建的这个处需要她,她懂得服从。这个处几乎囊括了文联的许多功能:组织人事、联络协调、机要文秘,还创办了一个内刊《河南文艺界》。工作自然是非常繁忙的。她一会儿要帮助整理档案,一会儿要考察干部、撰写考察材料,一会儿要到地市文联了解情况,一会儿要筹备重要会议,得空还要组稿编杂志,许多重要稿子还要自己写。结婚生子,放下孩子到处出差,可以说忙得团团转。这些好像都离文学很远,与她选择文联的初衷不太搭界。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读书、写作。发表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每有佳作,都受到关注。她的《等你一句话》、《金子》、《带走一盏渔火》、《树萌》等都被多次选载并被收入散文集,其中《金子》还获过奖。她的毕业论文发表后,被当代著名词学专家唐圭璋赏识,邀请刚毕业的她和当时许多国内一流的古典文学专家一起参加了其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词典》的撰写。这是一部在当时影响很大的诗词鉴赏词典,目前也畅销不衰。杨杰能够参与其中,表明她出众的文学研究与写作才能。后来,她又应邀参加了《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的撰写。在坚持文学研究写作的同时,她并未放弃书法,临池挥毫是她最大的人生享受。在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上获奖肯定了她的努力,也是她书法道路的真正开端。而在此之前,她自己说只是个票友。

  我试图寻找一个从女性书家的视角来理解认识杨杰书法,但并未凑效。我发现生长于中原传统文化氛围及因昂扬奋发、不畏磨难的人生经历与价值定向,皆使杨杰书法在始终追寻一种博大苍凉之气。她在书法中欲以表达的,首先是一种来自中原古法的朴拙深厚的审美旨趣。这是来自中原书家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心理,也可称之为审美意志。这种审美意志作为文化性格,与他们的人生经历、体验又密不可分地整合在一起。所以昂扬勃发的精神品格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宁拙毋媚的振拔之气。由此,中原书家即使写帖,也不求侧利流媚。像王铎,被称作明代帖学中兴之主,但他写帖求骨力苍雄,于“一笔书”中尽显洞达排奡之气,无一笔赵、董软媚,开北派帖学龙腾气象。这也深刻地影响到当代中原书家帖学观念。中原书家写帖,往往流露碑意,并糅以章草古朴之趣。用笔上,以腕力而不是以指力作书。此南派、北派之大较。故中原书家写帖者,也多围绕“明清调”进行,并避绞转笔法。此无它,中原古法之定在矣。

  因而,对杨杰书法也不能从纯粹女性书家视角来评定。她的书法以巾帼而显豪放气象,她从心理深层追求一种来自中原书法传统中的古朴真气,这成为她书法的底色。她的字可以奇倔浑朴视之。奇倔来自她对北碑的撷取,笔法曲中透直,转折处见顿挫,显笔势、骨力的雄强;浑朴则来自对章草的取法。其草书讨源汉魏章草,从中见出汉分篆籀笔意。可见,杨杰对自身书法创作有着明确的审美审位。她并不以自身为女性书家,便刻意从女性立场来追寻书风的纤媚婉约,并且她似乎力避书法的女性化审美表达,而是以沉雄之笔求扛鼎之气。事实上,在当代书法史上,并不乏书风雄浑沉郁的女书家。如箫娴、游寿,周慧珺。箫娴一生书法奠基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书风大气磅礴,有伟丈夫之慨,早年书法即被康有为赏识,后来书法也深受康体影响;游寿为胡小石弟子,书风受北碑及乃师影响,书风瘦硬劲峭,笔法富有筋力,而见出峻凝之象;海上周慧珺作为沈尹默弟子,早年以沈尹默书风上追米芾,将蕴藉与气势完美融合,开自家一脉。当时一本手写《鲁迅诗歌选》风靡海内,开当代书法先河。后不甘守成,而勇于变法,以帖融碑,以帖脉融《张猛龙》,长枪大戟,骨力洞达,尽显豪荡感激与峻迈刚断之象。杨杰书法以健笔表现她人生的豪迈,从中也透出她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崇仰。

  女性书家书风英迈,往往是生命气象的表现,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弱者啊,你的名字是女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女人都甘于做弱者。而是有人选择了做强者。她们与命运生活抗争,赢得生命价值的尊严。而艺术创造便是生命精神的实现。

  作为河南书坛领军人物,杨杰将自己的书法创作融入中原书风的整体格局中来思考,而对中原书法的担当与擘划要高于她对自身书法的注重。对她来说,这是责任所系,是对中原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关切、担当所系,近三十年来,河南书法在全国书坛,一直挺立潮头,以中原书风享誉海内外。进入21世纪,随着当代书法的经典转向,二王帖学风靡书坛,以王铎为代表的“明清调”大草书风不无边缘化,从而对以雄强著称的中原书风构成挑战。是追随时风,还是立足中原书风,适时变革,成为杨杰包括整个河南书坛所潜心思考的大局问题。对此,杨杰有着清醒地认识。她认为中原书风是历史地形成的,既有着传统的承继,也有着现实的拓化。即使面对危机,也应该坚持中原书法传统、勃发向上,书写正大气象。任何时风都会随时间而改变,只有书法传统的根本精神不会改变,因而,她认为应大力倡导中原书风,这确实是明智之举。

  古与今并不是对立的。孙过庭有一句名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可以说是道尽书法古今之辨的枢纽之论。古,便意味着经典传统与杰作的影响,而今便是古的转化。由于是转化,便会存在某些问题,或古今之间未加融通,或酌奇而失于浮化;或求新而失之于古法;或只停留于技术表层而缺乏精神性与美学气韵。王铎便对追摹时风者大加贬斥。他说:“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

  前贤加以否定批评的问题,皆是当代书法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表现为当代书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因而相形之下独立的个体书法创造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主体创新,便有理由存在并具有更高的价值。

  杨杰用书法诠释其坚强的生命人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因而她的书法已超越形式化的笔墨本身,而成为内在生命精神的象征。同时,她将自身书法投入到整体中原书法的宏大事业建构中,从而也使她的书法超越了小我而走向了时代。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