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艺术家

网上展厅 作品集 相关报道

艺术家简介

姜宝平,男,汉族,1968年生,河南省太康县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

下笔便到乌丝栏——姜宝平书法艺术摭谈

大河艺术网 2021-11-22 21:45:13

  文/西中文

  我关注宝平已非止一日,也早想写写这个堪称书坛新锐的年轻人。这里有几个原因,一则是宝平学书虽不算早,然而他人极聪明、笔性特别好,一出手便像模像样;二则他非常善学,又极勤奋,近年来可谓竿头日进,每见一次他的作品,都会有新的面貌出来;三是他学书路子宽,基础好,不是那种急功近利之辈。干过农活的人都懂得,堆草垛或者装车,必先打好垛底,垛底越宽越扎实,草就能堆得越高。学书也是如此,宝平这些年默默无闻,并不急于冒尖,一门心思打他的垛底,其实只要垛底打好了,冒尖是迟早的事。

  孙过庭《书谱》有“五乖五合”之论,谈的既是习书的体会,也是为书的境界。我认为姜宝平的学书之路也有五合。

  一曰点画合于规矩,宝平学书,用功扎实,从一点一画写起,从不抄近道,玩花样。观其书,无论楷草隶篆,不管点横撇捺,也不论是方笔圆笔,顺逆藏 露,无不显示其扎实的基本功,与率尔操觚,信手挥洒者几不可同日而语。规矩是古往今来书界的艺术共识,它不但是千古书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又得到广大读者群众的广泛认可。艺术上真正的经典无不是雅俗共赏的,因此可以说规矩即是传统。我们说宝平的字,点画合于规矩,即说明他是从传统中来的。

  二曰用笔合于古人。宝平学书,从时人入,从古人出。意思是他开始学书的时候,也可能受一些时人的影响和启发,然而他真正下的功夫是在古人那里。多年来,他临过二王、诸遂良、米芾、 王铎、赵孟頫,以及曹全碑、张迁碑、章草等等,在临古上下了大功夫。因此观其用笔可谓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化裁。当然,学习古人是一回事,能把古人的东西裁而化之,用于自己的笔下,又是一回事。不言而喻,不能习古人是不行的,习古人而不能化裁也是不行的。宝平的可贵处在于他既能习古人又能化用,故看他的书法,笔笔合古人,又非步趋一途,规模一家。足见宝平是一个守古知变,学而能思的书家。

  三曰结体合于范式,赵松雪主张“用笔千古不易”,启功先生则主张“结体千古不易”,且以“黄金律”证之,其诗句云“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隙宽”。虽为一家之言,然亦说明结体亦有大多数人认可的范式,合乎范式则能雅俗共赏,翁 妪能解。当然我无意否定在书法结体上有意夸张变形的审美价值,然而无论如何,合乎范式的结体是大多数人喜欢的。“看着舒服”,是一般人称赞好字的话,其实话俗理不俗,姜宝平的字就是叫人看起来是那么舒服。谁能说看着舒服的字就一定是“俗”的呢?须知王羲之的字也是让人看着舒服的。

  四曰书风合于性格,成功之道在于按性格创立事业,书家亦须按性格设计书风。如果性格本来粗豪,而书风故作柔媚,则几近扭捏作态;若性格天生文静,却故作豪放,也不啻登台作秀。所以书家的风格定位,一定要与自己的禀性相吻合。宝平生性文秀儒雅,其书风也走的是二王、诸河南、米芾赵董一路,故给人以贴切自然的感觉。一般说来中原人多性情豪放,故中原书风也以雄强恣肆为主,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尤以今天,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审美风格和旨趣也日趋多元,如今北方书家写帖派一路娟秀娴雅的亦复不少,姜宝平走的就是这一路。由于他用功深,悟性好,当然也有性格的因素,因此他写帖派味道颇为纯正,尤其在河南以碑派为主的书坛上,宝平以雅逸细腻的书风迥异侪辈。

  五曰取舍合于时代。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时代性就表现在用笔结体、风格习尚诸方面的斟酌取舍上。宝平作为感觉敏锐的年轻书家,又长期专职从事书协的工作,可谓见多识广,阅人无数,对当代书风的走势和审美风气的变化自然非常熟悉。看其作品中用笔结体的鲜活生动,放逸不羁,严谨而不拘束,俏丽而能脱俗,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当代主流书风的把握和实践。

  宝平的书法书体多样,面目不同,师法广泛,取精用宏,这也是其书法时代性的一大特色。现代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因此艺术上也表现为极大的包容性。从严格意义上讲,以往那种森严壁垒的帖派、碑派两大阵营已不复存在,而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借鉴,互为取长补短。这一点在宝平的书法中也有鲜明的表现。他的主打书体是行草书,同时其隶书、章草写得也很有味道,褚遂良味道的楷书,他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宝平对书法时代性的准确细腻的把握。

  如果要是给宝平提点建议的话,我觉得有两点是值得一说的。一是章法,总的来说,保平对章法的把握比其用笔结体则略逊。章法说到底是纵敛收放揖让腾挪的关系问题,在处理这些关系中,作者须调动用笔、结体乃至墨法等各种艺术手段,以充分体现其丰富变化。在这方面,保平的作品还稍有欠缺。不少作品,每个字都不错,但组合在一起效果却不十分理想。道理很简单,比如把同样取纵势的几个字放在一起,就会有不和谐的感觉。章法的把握要靠创作经验,字写得多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然能体会出章法的奥妙。

  还有一点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把握,我觉得这应当是青年书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书法离不开传统文化。书法写的内容往往是古诗文,书家对自己所写的内容应当有起码的了解,才不至于犯常识性的错误。更不用说,书法水平以及品位格调的提高,还最终离不开传统文化底蕴的涵养了。

  黄山谷诗云:“世人但学兰亭面,须换凡骨无金丹。不知洛阳扬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宝平的“书龄”不过一二十年吧,还不算太长,但他的天分高,路子正,“下笔便到乌丝栏”,十分难能可贵。我跟宝平说,你就坚持像这样写,别着急,把你的垛子底儿垫扎实,冒尖是迟早的事。

  庚寅孟冬月于中州佩韦斋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