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规范汉字使用,守护文明传承

2022-02-17 11:47: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字号:

  为进一步规范出版、影视及相关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汉字使用,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11家协会、学会日前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倡议》指出,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规范使用汉字、表现汉字之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协会、学会将加强引导,推动行业把汉字美的特征展示出来,反对为了迎合市场而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无序传播、贻误大众,大力弘扬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汉字作为形音意于一体的文字,流传了数千年,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形成各种书体。汉字的书写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种文化中也是少见的。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字库盲目引进一些丑书、手写体,被出版、影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使用,除了带来一些书写上的错误外,还破坏了汉字的美感。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说,作为这一声明的发起单位之一,中国书协坚决拥护并贯彻执行倡议。他说,关于电脑粗鄙手写字体泛滥问题,几年前书法界就曾关注讨论。大家普遍认为,文字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

  要载体,是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电脑字库传播面广,社会影响巨大,应该从严把关,保持高格调、高品位,以和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大国品格相匹配。这次相关部门出台倡议,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我们全行业都要高度重视,勉力行之。另一方面,粗鄙电脑字体这几年畅行无阻说明字库行业需要加强规范,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科学技术规范,也要关注产品的人文品格;大众传媒行业从业者需要加强传统艺术修养,提高字形审美辨别力。郑晓华认为,以传统书法审美的标准衡量,这些“大扫把体”技术简单、趣味粗鄙、视觉躁乱,离我们中华文化审美境界相去甚远,但是市场很快流行。“这说明,要在传承书法艺术和适应现代视觉传达需要之间找到共同点,还需要相关行业关注研究。换言之,只有在传承书法艺术精髓的前提下,研制开发出既符合民族审美传统又适应现代传媒需要的替代品,才能回应时代挑战,跟上时代步伐,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中国书协愿意和相关行业同仁一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郑晓华说。

  面对网络某些粗俗用语正在影响下一代,“不香吗”“绝绝子”等代替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大众媒体有义务进行把关,在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过滤掉一些导致语言贫乏化的词语。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吴平说:“规范化的使用汉字既是我们做老师的义务,更是教育工作者传承文明的责任。正确使用汉字同时也是个人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的体现。现在,不时会从影视字幕上见到错字或别字,一是感到悲哀,感觉出品者的文化素质低,无法分辨正确与否;二是感到愤怒,因为这种粗制滥造会误导没有分辨能力的学生,倘若以讹传讹,最终从老祖宗那儿保留下来的汉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遗失,都将罪莫大焉。”吴平强调,语言规范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需要。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来绵延不息、源远流长,就是因为有着相对共通规范的文字系统,规范汉字使用一定程度上是在守护文明,促进文明传承。规范化地使用汉字,是大力弘扬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的需要,是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需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史出版社文学资深图书编辑全秋生在图书编校过程中发现,有些作家对“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使用不够重视,时有混乱之处。此外,还有“唯”“惟”不分、“做”“作”不分、“备”“倍”不分……作为文学图书编辑,他认为,除了在特定的文学语境中可以灵活使用相关字词外,这些容易出硬伤的地方就得分外注意了。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规范使用汉字,不仅仅是作家个人文学素养基本功的真实体现,也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图书质量检测扣分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事关汉字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应该表现汉字之美,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做到不误写、不错写,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让汉字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散发出更为夺目的大美。

  中国文联出版社资深编辑冯巍长期从事学术书籍的编辑出版。她认为一种语言的美,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根本上在于思想本身的美及其恰当表意的美。主观追求出来的晦涩难懂,往往指向思想的不流畅。刻意“活用”词语,尤其是以同音字或近音字替代某个成语的某一两个字,哪怕是加上双引号,也不过是让人流连于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抖机灵,语言的深刻与优美基本上无从谈起。任意缩略词语,更往往只是引人盲目猜想,而并未带来想象中的言简意赅的美好。至于音译外来词,除了那些确有历史渊源和网络时代国际通用的部分,则完全不符合今天文化自信的需要。她认为,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过程中,创新创造所提出的概念范畴必然不是生造词,恰切的词语必然附丽着思想艰难前行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思想价值的独立的中国学术表达,也理应追求好好思考之后的好好说话。”她说。

  来源:中国艺术报。(声明:此文不代表大河艺术网观点。“大河艺术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编辑:方小远

专题推荐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