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聚焦两会 | 陈红彦:推进书香中国建设,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

2022-03-05 17:43:25 来源:中国美术报
字号:

  聚焦两会

  陈红彦

  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提案一:关于多措并举,推进书香中国建设的提案

  2006年11部委联合发起全民阅读倡议以来,我国阅读推广取得长足进步。2014年至今,“倡导全民阅读”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实施全民阅读计划的决心。倡导和推广全民阅读,不仅是全社会的共识,还是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2020年,《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南宋藏书家尤袤说,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的作用古人也有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可以塑造人的灵魂。在伴随民众一生的生活中,我国国民的读书量与发达国家比,仍显不足。在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工作中,在各种诱惑充斥生活中,如何让更多的人主动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中国社会在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不断积聚中国力量,还需要有更多的引导、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形式。近两年政协书院的各个读书群在委员中营造了一个个迷人的书香之夜,对倡导共建书香社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建设书香社会的工作中有以下建议:

  一、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读哪些书,适合某一个个体,需要丰富的产品供选择,并进行适当引导。以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而言,国家投入资金出版了“中华再造善本”等珍贵古籍影印本,正在影印出版《中华医藏》,一些出版机构也出版各种专题的影印本,如华宝斋出版的《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国学基本典籍丛书”,还有大量古籍以数字资源库形式公布等,可逐渐满足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教学使用;中宣部策划,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华百部经典”以名家导读的方式解读经典,而一些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则以沉浸式的展现方式让民众了解经典,从而读原典,悟原理。但是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群体而言,可供选择的读物尚不够丰富。建议政府和专家统筹规划设计,提供更权威的、覆盖面更广的读物发挥作用。覆盖从幼儿园贯穿到老年群体不同年龄段,更兼及视障听障群体等群体。

  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形式。阅读推广已成为图书馆的日常,如国家图书馆每年评选“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予以推荐,举办“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从典籍谈文化,通过数图推广工程给各地提供资源等,大连馆等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图书馆创办“尼山书院”、民间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办诸如“明道堂经学馆”“嫏嬛书房”等,有些是给少儿带读,有些是对民众导读,但受众群体依然是少数,导读专家分布也不均衡。建议在校园、商场等可以读书的场所设置读书角,在社区、农村乡镇建立城市、乡村书房。向社会征集志愿者导读、让一些少小离家的官员、专家在一定时间段返乡,“乡贤”领读经典。还可在几乎难以为继的实体书店在一定时间段举行公益读书活动,根据效果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收,相信会有叠加效应。总之,让好读物触手可及,让好故事生生不息。

  三、从娃娃抓起,从下培养读书习惯和能力。实现双减后的义务教育,让课后时间的填充成为需求,在学校、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场所根据需要提供沉浸式读书活动,比如用健康向上的cosplay激发读书兴趣,提升学习和亲子阅读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文化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多措并举,持之以恒,相信书香一定会越来越浓。 提案二:关于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提案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各级各相关部门及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从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主导的中华古籍保护工作已走过十五年。

  十五年前,人才的困扰成为古籍保护工作推进的牵绊。当时初步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古籍藏量3000万册件以上,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图书馆系统专业修复技师不足100位,这些技师职称以中级初级为多,学历以高中、大专为主,年龄多40岁以上,对数量庞大的待修古籍来说是杯水车薪。掌握古籍鉴定技能的专业人员更少,不超过两位数,集中在古籍藏量较大的公藏机构和私人藏家及拍卖公司等处,培养一个成熟的鉴定人员比修复师难度更大。

  十五年的努力,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设置相关课程等途径,目前修复师数量增长至1000人,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也得到了较大提升。鉴定人员需要大量接触原件、系统课程学习才能到达工作需要的水平,所以人数提升的速度更是缓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古籍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也需要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基础,从而对纸张等建立分析,使古籍修复真正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需要分析研究能力。鉴定人员更是需要文史、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储备。十五年来,古籍文献鉴定以及相关的古籍整理等人员并未得到有效增长。

  古籍保护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是交叉学科,不仅需要文史知识以便了解保护对象的历史背景,也需要物理、化学等知识,有助于其制作书写材料的检测分析,同时还需要与古籍相关的一些知识。

  十几年前江苏省莫愁学校、金陵科技学院、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国图分校培养修复人员,近十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开展研究生教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开设研究生方向,与原有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一起,逐渐形成从中专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这些大多是在中文、历史等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古籍修复、保护、鉴定编目、整理研究等工作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需要。需要完备古籍保护学科建设。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打造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培养古籍事业的适用人才。

  古籍工作,从最基本的鉴定、编目、读者接待、保护修复、数字化、文化推广而言,理论上,管理学、文献学、法律、物理、化学、生物学、色彩学、材料学、美术史、标准伦理、法律法规等,实践上,库房管理、与读者沟通技巧、数字化与数据库、档案、展品陈列运输、藏品复制、计算机操作、灾害应急等目前无法在一个专业涉及。导致工作技能无法全过程贯通,造成资源浪费。

  二、古籍保护为一级学科已经具备基础,希望尽快实现。

  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古籍保护学所需的教学科研力量已基本具备,古籍保护学的研究和学术支撑逐步建立。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申请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设立“古籍保护学”为一级学科也开展了调研。“古籍保护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可在有一定基础的高校试行。

  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保护利用好中华古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科学的人员培养。

  来源:中国美术报。(声明:此文不代表大河艺术网观点。“大河艺术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编辑:冼礼

专题推荐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