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聚焦两会 | 范迪安:持续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加强西藏自治区石窟与寺庙壁画保护研究

2022-03-05 22:06:1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字号:

  聚焦两会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关于持续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提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繁荣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美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恢宏的丹青画卷描绘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征程的重大成就,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历史变迁、彰显时代精神的鸿篇巨制,在新中国以来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基础上体现了新的高度。以矗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的雕塑和在党史馆展出的党史主题美术作品为标志,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在社会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主题性美术创作,一批新型美术创作人才得以成长成熟,成为中国美术向高峰迈进的重要力量。

  迈向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以繁荣中国美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使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体现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描绘和表现时代的发展,讴歌和彰显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不断积累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建议:

  由文化、文艺主管部门形成新的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指导性意见,部署新的选题规划,完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长效组织机制,形成持续的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热潮。

  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学科建设,发挥美术院校创作教学力量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实现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后继有人,新人辈出。鼓励和支持美术院校、画院等创作机构围绕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教学与研究这一课题探索新机制,作为人才工作和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指标。

  建立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激励机制。各地各级美术馆在作品收藏和陈列展示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艺术基金和各地文化文艺基金要积极支持重大主题美术作品展览的巡回展出,使之发挥社会作用;适度增加设立全国性美术展览的奖项,形成激励重大美术创作的长效发展条件。

  关于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作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政府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具有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特征的综合体,乡村具有生态、生产、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美是积累的产物,乡村之美,缘于自然环境生态的涵养与保护和人文历史的积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美,需要建立在对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上,又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其中,把美术、艺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增强乡村建设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是一项急迫的任务。为此建议:

  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专门课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充分调动高等美术院校的人文、美术、建筑、设计等学科专业资源,形成学、研、产结合机制,助力各地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充分重视“农村美”的规划建设。

  加大力度保护乡村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桥梁等建筑遗产,在已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强化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源性和根脉性价值,制定以村、镇为单位的保护规划。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组织艺术力量投入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造物传统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具体课题的研究,使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鼓励和支持高等美术院校设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和设计研究机制,为实现“农村美”的美好蓝图贡献力量。

  关于加强西藏自治区石窟与寺庙壁画保护研究的提案

  石窟与寺庙壁画是我国艺术历史中富有特色的瑰宝,西藏自治区尤其拥有数量众多的石窟与寺庙壁画,它们是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遗产,也是西藏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视觉百科全书。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西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修复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和气候环境的变化,也由于石窟与寺庙壁画保护修复人才的不足,迄今还有较大数量的石窟与寺庙壁画保护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或达不到科学标准,尚未形成有效保护体系。例如西藏阿里地区的不少石窟壁画属于克什米尔风格,是11-13世纪的产物,壁画的造型、色彩及绘制工艺都极为精美,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珍宝,但由于阿里地区气候恶劣,风沙较大,且近些年雨水愈多,不少于半山悬崖上开凿的洞窟已面临雨水渗透致使壁画漫漶的危险。阿里地区幅员辽阔,不少寺庙壁画也长期缺乏科学保护,图像采集与临摹研究等力量跟进不足。为此提议:

  由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就全区石窟与寺庙壁画保护现状作进一步调研、汇总和整体分析,形成专项保护规划,在已有的此类文物保护条例基础上,根据现状新的实际变化增添相应举措,增强保护的紧迫感。

  加快培养研究和保护石窟与寺庙壁画的专门人才,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人才。虽然有关院校设立有文物保护学科专业,但以保护对象分类的需求看,目前人才培养还远不符合实际所需,尤其是石窟与寺庙壁画的保护涉及到历史、地质、科技、宗教、艺术、材料等多种学科,需要整合人才培养力量,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除了学历生培养之外,当下之务应由教育、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形成规划,组织院校、科研机构与文保单位联合培养一大批民族地区的专业人才。

  加大科技投入,在保护上精准施策。石窟与寺庙壁画是文物保护范畴中的一类,但因其艺术性的珍贵和区域性地理特征的差异,需要施以专门的保护方式,例如图像数据采集、绘画临摹等,为此,建议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把已有保护经验如敦煌壁画和新的保护对象实际结合起来,找到科学有效的保护路径。

  来源:中国美术报。(声明:此文不代表大河艺术网观点。“大河艺术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编辑:方小远

专题推荐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1020415号

版权为 大河艺术网 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13526598700

邮箱:daheyishuwang@163.com